無錫瓷器鑒定需要了解中國各個時代瓷器特征陳總監 電話: 郵箱:
鑒定一件瓷器包括辨真偽、定朝代、斷窯口、估價值等幾項。而要做到這幾點,必須了解中國各個時代的瓷器特征,做到了然于心,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鑒定一件瓷器。 瓷器鑒定
中國早的瓷器出現在夏商時代,早見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,接著出現青釉完整器屬于鄭州二里岡時期,這個時期的青瓷器選料尚不夠精,所以胎比較粗,工藝較簡陋,器形品類較少,釉層厚薄不勻,且容易剝落,與成熟的瓷器尚有一段距離。到了西周時期,早期的青瓷器數量增加,器形,胎釉等方面與商代相比有了較大進步,在已發現的一些青瓷簋、豆標本上,可以見到早應用“化妝土”的痕跡。春秋戰國時期,很多地方的大量早期青瓷器的胎質已經比較細膩,成型端好,釉質均勻,器類增加;戰國晚期,早期青瓷器的燒造因為楚文化的東進而出現一次中斷。秦、西漢一些同類產品又逐漸出現。東漢是“早期青瓷”的終結期,東漢時期的青釉瓷器已經比較成熟了,胎土細致,瓷胎以已燒結,胎釉結合緊密,釉色純正,透明而有光澤。此時,還出現了黑釉瓷,在一些東漢墓葬中見到少量白瓷器。 瓷器鑒定
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,制瓷業有了很大發展。兩晉時,金華婺州窯在粗質瓷胎上明顯地應用了化妝土,這個時期的瓷器表面光滑、整潔、坯體較深的顏色得以覆蓋、釉層外觀顯得美觀、光亮。南方瓷業中出現了早的匣缽燒造,提高了瓷器的質量;由于它的承重力強,提高了瓷器的產量,使瓷器的質、量大幅度提高。這一時期青瓷發展到極高水平,為“南青北白”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。
隋唐五代時期,中國瓷器史上形成了“南青北白”的局面。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,北方以生產白瓷為主。青瓷以越窯產品的質量為,白瓷以邢窯產品的質量為。這一時期的瓷器胎壁由厚重趨向輕薄,底足由平底、餅形足變為玉壁形底、圈足。釉面不受窯內煙熏污染。從而保持了色澤純凈,器物造型趨向于輕巧精美。這時還出現了紋胎瓷、花釉器、秘色瓷等高級品類,長沙窯普通使用了瓷器高溫釉下彩、釉上彩新技術。河南一些窯在唐代燒成了早的釉下彩青花瓷器。
兩宋夏、遼、金時期是中國古代瓷器的繁華時期。瓷器的品種繁多,釉色繽紛。除了官窯之外,民窯興起。根據產品在工藝、釉色、造型、裝飾等方面的特點,形成了不同的窯系。除了享譽已久的“官、哥、汝、定、鈞”等名窯外,比較著名的還有北方地區的耀州窯、磁州窯,南方地區的景德鎮窯、龍泉窯、建窯、古州窯,等等。兩宋時代“一色釉”瓷器所達到的純粹的瓷器之美,是空前絕后的工藝建樹。 瓷器鑒定
元代是古代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,這個時候景德鎮窯開臺使用瓷石加高嶺土的“二元配方法”,燒成溫度由此相應提高,燒出了頗具氣勢的大型器。元代還燒制成功卵白色的“樞府”釉。青花、釉里紅瓷器普遍出現,將彩瓷工藝迅速推向高潮。
明清時代的制瓷業以景德鎮為中心,御窯廠(官窯)制品更是窮極精麗。青花瓷器是各種產品的主流,以明永樂至宣德年間的水平。彩瓷發展到空前繁盛的時期,明代初年以銅紅釉水平較高,明成化年間以斗彩著稱,弘治年間出現低溫黃釉,正德年間出現孔雀綠釉,嘉靖時期出現五彩。清代釉色品種更為豐富,如釉上藍彩、墨彩、釉下五彩,金彩、粉彩、琺瑯彩以及多種單色釉。明清時期,還出現了如釉上、釉下彩結合,半脫胎、脫胎瓷器等新工藝。器物品類空前豐富,裝飾手法與題材也達到空前的繁盛。清中晚期,中國制瓷漸趨衰落,因此清代成為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后階段。
資深古玩經紀人:陳總監
電 話:
郵 箱:
網址 :
地 址: 上海市徐匯區中山西路1858號凱托大廈202-204室